《不存在的蝸牛》是2019年羅智信在谷公館的個展。其中展出包括裝置、雕塑、物件、繪畫、動力裝置和限地觀念裝置。環繞整個展覽的共通主題是關於物質、物件和材料如何轉換與乘載意義的。貫穿畫廊主要空間的是一件黏膩的地板作品,其標題是《水、麥芽、啤酒花、米、酵母》,這個標題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,因為它同時點明了這件作品的內容成分和所指涉的對象。藝術家學習了釀造啤酒的程序與技巧,以和啤酒一模一樣的成分(如標題)經研磨、熬煮、糖化後製作成溶液,再將之塗抹在地上。雖然這黏膩的觸感、空間氛圍或是標題的暗示都讓觀眾聯想到這些就是「啤酒灑在地上」的空間和身體經驗,但其實它們並不是啤酒,頂多會像是展覽介紹文中所寫的:「就觀念的層面上來說,它們正在變成啤酒」,而事實上,這個概念中「啤酒」只發生在觀眾的想像之中,黏性的地板作為一個觸發器,瞬間將觀者帶回各自的經驗、記憶中的空間與身體知覺,進而能夠完成這個想像的迴圈。
在前身計畫《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》(台北當代藝術中心,台北)、《從一種金黃色液體變成另外一種金黃色液體》(MMCA高陽工作室,首爾、Vernacular Institute,墨西哥市)到《不存在的蝸牛》中,作品中的空間設定始終是在一個夜店的廁所裡。為什麼在廁所裡,除了這裡是公共與私人的模糊交界處之外,人來來去去,也暗示物質、訊息在這裡被交換。不停流動的水與被藝術家譬喻為指示器(indicator)的水槽或是小便斗——「從一種金黃色液體變成另外一種金黃色液體」,鏡子、牆面與門板上的塗鴉與留言,也很多人在此變身——不管是物質的或是精神面上的。藝術家選取這個極具有代表性與多重性格的空間以點出物質、情境甚至是人的心理狀態如何在不同介面中穿梭。
「不存在的蝸牛」,谷公館,臺北,臺灣,7.21 – 9.8.2019